乡村振兴,人才为要。7月2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学院青禾阡陌志实践队走进宁波马家路村,通过实地考察、深度访谈等方式,聚焦“传统农业+电商”双轮驱动模式下青年人才的角色定位,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累一线调研素材。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践队以此为指引,探寻青年力量与乡村发展的融合路径。
实践队首站抵达村庄传统农业种植基地,现代化种植技术与标准化管理模式展现出传统农业的转型活力。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村主任马主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分享了返乡创业历程:“大城市生活成本高,家乡正响应‘返乡创业融合发展'号召,家里的塑料厂也需要新生力量。”
据介绍,在陈书记带领下,马家路村五年内投入2000-30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升级:拓宽原本仅6-7米的拥堵老街,改造雨水管道解决台风天内涝问题,并将“马家堡小笼包”“马家坞豆浆”等百年早餐品牌升级,引入咖啡店、特色餐饮打造网红商圈。“我们推出三年免租政策,要求商家每月举办活动聚人气,还成立专门办公室对接乡村振兴拨款与装修补贴。”马主任透露,目前村内以小微企业为主,正探索“红色文化+商业”模式,计划将马宗汉故居精神融入街区发展。
“做电商时微信、拼多多、淘宝全平台铺货,后来价格战太激烈,只能转行。”面包店店主王师傅的转型经历颇具代表性。他在丽水学习可颂制作后,因马家路村“打造上林坊式美食街”的招商政策吸引,落地经营近四年。“村里帮我们搞宣传,上个月还组织宝妈做咖啡体验,费用能报销,但建筑垃圾清理、停车管理等公共区域治理还需细化。”
谈及青年返乡动力,马主任指出:“除家庭产业传承外,商圈人流量增长是关键。像满宫蛋糕店老板回来开炸串店,就是看中这里的发展前景。”村委对返乡青年提供“实习+选举”成长路径:先参与村务工作熟悉村情,再通过选举进入村委;为退役军人对接招聘会,职业介绍直达街道层级。
调研显示,青年在马家路村发展中扮演三重角色:技术引入者(如农业基地数字化管理)、品牌打造者(早餐文化IP化)、市场开拓者(电商与线下融合)。实践队队长表示:“我们发现,三年免租等政策有效降低创业门槛,但青年人才仍面临公共服务配套、长效运营等挑战。”
村方透露,即将启用的道闸系统将实现“消费1.5小时免费停车”,流动人口可办理包月套餐,同步优化停车秩序。未来计划以红色文化为内核,串联农业观光、美食体验等业态,构建“青年创业-乡村发展”良性循环。
行走阡陌间,青春筑梦时。青禾实践队通过本次调研,不仅记录下马家路村“传统农业+电商”模式的实践细节,更见证了青年人才以智慧与汗水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如马主任所言:“乡村要发展,就得让年轻人看到希望、扎根土壤。”这堂行走的“乡村振兴课”,为职业院校学子投身基层提供了生动范本。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解码马家路村发展密码——青禾阡陌志实践队实地调研马家村青年乡村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