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教育帮扶助力乡村发展,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青禾助新团”

2025年7月4日至13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青禾助新团”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奔赴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乡村,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实践活动,涵盖教育帮扶、助老服务、生态保护、农耕体验、河道守护、心理健康科普、乡村旅游调研、普通话推广及儿童心理关爱等多个领域,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用青春力量书写责任担当。

团队高度关注乡村教育发展。7月4日,成员们分组入户走访滦平县乡村,与家长深入交流,聚焦孩子作业辅导难题和兴趣短板等情况,通过填写问卷、记录问题、分享教育方法等方式,为筹建辅导班收集一手信息,搭建起家校沟通的桥梁,为后续定制针对性辅导方案奠定基础。

在之后的实践中,课业辅导成为常态化工作。7月7日至9日等固定时间,团队成员耐心为村里的孩子们讲解数学难题、语文生字等学习问题,用生活化的例子拆解知识难点,如将平均分概念比作“分糖果”,帮助孩子们理清解题思路,同时在语文学习中引导他们感受语言韵律,融入对家乡语言文化的热爱。

7月5日,团队走进滦平县巴克什营镇乡村无限好老年人养护服务中心。院长热情接待并介绍了养老院的日常安排,包括护工为老人洗漱、整理床铺、带领活动锻炼等。成员们与老人亲切交谈,一位九十多岁的奶奶拉着队员问长问短,感叹新时代需要青年人的力量。此外,团队还为老人们提供了清扫等服务,切实了解养老院运营情况和老人需求,为乡村助老事业贡献力量。

为守护乡村生态底色,团队开展了多项环保相关活动。7月6日,在古城川村启动“捡垃圾,护环境”活动,成员们沿村道捡拾烟头、塑料等垃圾,深入墙角缝隙和草丛清理细碎杂物;在田野中分类收集农药瓶、废弃地膜等农业垃圾,并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有效改善了环境卫生,增强了村民环保意识。

7月7日,团队走进乡村,在开展课业辅导的同时,协助村民干农活。午后,成员们在村民带领下前往田间,分组拔除杂草、松土、捡拾田间杂物,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避免影响作物生长,傍晚还将农具清洗归置。通过体验农耕辛苦,切实为村民提供帮助,深入践行“三下乡”实践精神,助力乡村发展。

7月8日,团队在村两委支持下开展“守护家乡河”主题宣传活动。一队沿潮河沿岸悬挂宣传横幅,向村民发放《河道保护倡议书》,讲解乱倒垃圾的危害;另一队在村委会广场用漫画展板展示河道污染前后对比图,组织孩子们开展绘画活动,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提升村民护水意识,为改善河道环境、促进乡村文明风尚养成发挥积极作用。

为助力乡村多元化发展,团队还开展了旅游资源调研和普通话推广活动。7月9日,在巴克什营镇对当地旅游景点进行调研,与游客和工作人员交流,收集景点特色、游览体验、基础设施等信息,为乡村旅游规划提供参考。

团队分别针对村民和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服务。7月10日,在滦平乡村开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动,成员们以拉家常的方式倾听村民关于农忙压力、亲子沟通等诉求,讲解深呼吸减压法等情绪调节方法和亲子沟通技巧,现场互动热烈,解决了村民实际困惑,也让成员认识到专业知识通俗化的重要性。

2025年7月11日,教育学院 “青禾助新团” 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在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开展实践服务,以“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为核心,通过两项具体行动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结束辅导作业后,团队前往当地旅游景点,与游客和景点工作人员积极交流,收集了景点特色、游览体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信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初步掌握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充分展现了大学生深入乡村、助力乡村发展的担当与行动。

7月12日,团队开展普通话推广视频拍摄实践活动。在辅导班中,用生活化例子讲解知识,引导孩子们感受家乡语言文化;在金山岭长城烽火台,用标准普通话讲述长城历史、戍边故事及滦平作为“普通话标准音采集地”的渊源;在游客集散区邀请大家参与“我说标准普通话”打卡活动,挖掘“普通话之乡”文化价值,助力文旅融合发展。

7月13日,在村委会开展“彩绘心情,放飞烦恼”心理游戏活动,通过让孩子们在彩色气球上画表情、“放飞”烦恼气球以及曼陀罗绘画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搭建情绪释放平台。活动中,队员们耐心引导拘谨的孩子,帮助他们学会表达情绪,深入了解乡村儿童心理状态,为后续心理帮扶积累经验。

“青禾助新团”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乡村各个领域,不仅为当地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乡村服务,持续为乡村教育、生态、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助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青禾助新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供稿

文:牛心雨、杨点点、程甜、高智杰、何煜灵、殷梦爽

图:程甜、牛心雨、杨点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教育帮扶助力乡村发展,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青禾助新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