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多地持续遭受极端高温“炙烤”,郑州、洛阳、安阳等地气温连续多日突破40℃,部分区域地表温度甚至超过70℃。在这场“超长待机”的高温天气中,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引发广泛关注:众多居民反映家中蚊子数量骤减,甚至出现“一夜之间蚊群消失”的奇观。气象专家与生态学者指出,极端高温正对昆虫生存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蚊子“热死”的背后,是气候危机对生态系统的隐性冲击。
居民亲历:从“人蚊大战”到“岁月静好”
“往年夏天,电蚊拍和蚊香是‘续命神器’,今年竟然连蚊子影子都见不到!”家住郑州市金水区的刘女士翻出手机里的“驱蚊消费记录”:2023年7月,她家网购蚊香液、电蚊拍等物品花费超300元,而今年同期,相关支出几乎为零。类似情况在开封、新乡等地普遍存在,网友戏称:“高温帮我们实现了‘无蚊自由’,就是代价有点承受不起。”
更离奇的是,部分居民在卫生间、储物间等阴凉角落发现了干瘪的蚊子尸体。从事物业工作的张师傅说:“以前清理楼道,墙缝里总能扫出活蚊子,现在扫出来的全是‘蚊子干’,一捏就碎成渣。”
科学揭秘:40℃成蚊子“生死临界点”
河南省气象局监测显示,7月以来,全省平均高温日数达15天,较常年同期偏多8天,多地湿度不足40%。河南省疾控中心病媒生物研究所专家王华解释,蚊子生存需要“温湿双保险”:适宜温度为20-30℃,湿度需保持在60%以上。当气温超过35℃且湿度低于50%时,蚊子体内水分快速蒸发,新陈代谢紊乱,成年蚊子存活时间不足6小时;而幼虫在干燥土壤中12小时内即会脱水死亡。
“实验室模拟显示,在40℃、湿度30%的环境下,蚊子卵孵化率几乎为零,成虫死亡率达98%。”王华补充,空调的普及进一步加剧了蚊子的生存困境——室内外温差超过10℃,蚊子活动能力大幅下降,“它们要么被热死,要么躲进空调外机等高温区‘等死’”。
生态预警:短期“福利”或引发长期危机
尽管高温让居民暂时摆脱蚊虫困扰,但专家警告,这一现象可能引发连锁生态反应。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强指出,蚊子是青蛙、蜘蛛、蝙蝠等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其数量锐减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例如,城市中的蜻蜓幼虫因缺食大量死亡,进而影响鱼类捕食,最终破坏整个水生生态系统。”
此外,蚊子也是登革热、乙脑等传染病的传播媒介。王华提醒:“若秋季降温降水,幸存的蚊子可能集中繁殖,导致疾病传播风险反弹。公众需警惕‘高温暂时灭蚊,秋雨卷土重来’的潜在威胁。”
气候行动: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减缓”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气候变化的严峻性。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正加快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通过增加城市绿地、修复湿地、推广透水铺装等方式调节微气候,同时加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帮助公众从‘靠天灭蚊’转向科学防控”。
截至目前,河南高温天气仍未完全消退,但居民们已开始思考:我们究竟该为蚊子的减少欢呼,还是为失衡的生态忧心?或许正如环境学者所言:“每一次自然界的异常信号,都是人类调整与地球关系的最后提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河南极端高温“烤干”蚊群:室内惊现蚊子“集体消失”,生态链暗藏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