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青春语态解码红色基因,多语传声赋能文化传承

2025年710日至8月6日,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红韵视界”实践团深入天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五省市十二处革命圣地、乡村课堂、儿童夏令营与城市社区,开展了以“新媒体视域下多语种红色文化传播”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多语种为桥、新媒体为媒,探索红色资源活化新路径,赋能“先锋文化”育人新范式。

革命圣地寻根,夯实传播根基

实践团首站奔赴五省市十二处重要革命纪念地开展沉浸式调研。成员们在二七纪念塔感悟工人运动的磅礴力量,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于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体悟烽火岁月,在大沽口炮台遗址回望近代屈辱与抗争,在集宁战役纪念馆追寻解放战争的壮阔篇章。这些实地探访为后续多语种传播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和深刻的情感共鸣,团队成员致力于挖掘红色故事背后的时代价值,为精准翻译和文化转译筑牢根基。

图为“红韵视界”实践团在革命圣地拍照留念。姜立衡供图

乡村课堂播种,跨越语言藩篱

7月16日至25日,实践团将调研所得转化为生动教案,在河北省沧县皂坡村开展多语种红色文化支教。结合专业优势,团队精心设计了10次特色课程,以中、英、日三语讲述精选红色故事。“我们尝试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和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不同文化语境下红色精神的共通内核。”团队成员姜立衡介绍道。课堂互动积极,原本陌生的外语词汇与感人的红色故事相结合,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对红色历史的好奇心。

图为“红韵视界”实践团成员在皂坡村用多语种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郑安琪供图

情暖孤困童心,定制心灵滋养

带着乡村支教的宝贵经验,7月26日至30日,实践团联合沧州市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协会,走进“情暖童梦”孤困儿童夏令营,为来自沧州各县市的50余名孩子送去特别关怀。活动巧妙融合多语种红色故事讲述与基础外语启蒙,通过互动游戏、情景模拟等形式,让红色知识更易理解吸收。团队尤其关注孤困儿童的心理特点,在与协会沧县团队团长的深入访谈中,双方探讨了如何将红色教育的严谨性与趣味性结合,并达成长期合作意向。该团长肯定了实践团带来的创新理念和持续关怀的意愿,并表示,“未来我们将共同开发更贴合他们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的定制化多语种红色课程。”

图为夏令营中孩子们参与多语种红色主题互动游戏。任圣鸽供图

图为夏令营中孩子们进行手工创作。胡云供图

社区宣讲启新篇,创新模式广辐射

8月6日,实践成果走进城市生活圈。在天津市华亭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团队成员整合了圣地探访的见闻、支教与夏令营的经验,面向社区儿童,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多语种红色文化宣讲。活动包含中、英、日多语故事讲述、趣味外语互动问答,以及融入红色主题的沉浸式手工绘画环节。一位家长反馈:“这种形式很吸引孩子,在动手动脑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正能量。”这次社区宣讲标志着实践团创新模式的成功推广,让红色文化以青春语态飞入更广泛的寻常百姓家。

图为华亭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孩子们绘制手抄报。邢凯歌供图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社区部分孩子合影留念。李佳艺供图

线上矩阵发力,声量突破地域

线下实践的同时,新媒体传播同步推进。实践团成员充分利用专业特长,结合实地调研素材和网络资源,精心制作了一系列中英、中日双语红色故事讲解短视频。截至8月8日,团队已在抖音平台通过“红韵视界 Red Vision”账号发布21个高质量作品,总播放量突破20000次。这些视频浓缩了实践足迹,将红色故事以符合网络传播规律的方式呈现,成为面向更广泛受众传播中国红色文化的有力窗口。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沧州市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协会领导合影。胡云供图

从革命圣地的虔诚寻访到乡村课堂的倾情奉献,从关爱孤困儿童的温暖守护到社区邻里的创新分享,再到线上平台的广泛传播,天津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红韵视界”实践团以语言为桥,以新媒体为翼,探索了红色文化传承的青春范式。团队成员胡云表示,这段旅程是践行“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动一课,未来将继续深耕多语种传播领域,让红色的声音传得更远、更深、更广,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传扬中国故事的征程上,“红韵”不息,“视界”同频。

(通讯员 胡云 郑安琪 姜立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青春语态解码红色基因,多语传声赋能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