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防中暑,几个误区要知道!专家提醒:科学避暑远比“土方法”靠谱

近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中暑病例显著增加。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市民在防暑降温时仍存在认知误区:从“大汗淋漓时猛喝冰水”到“高温天穿长袖‘捂汗’”,这些看似合理行为实则暗藏健康风险。专家呼吁,避开防暑误区,科学应对高温天气。

误区一:大汗淋漓时猛灌冰水——小心“热射病”找上门

“医生,我喝了冰水后突然头晕、呕吐,这是怎么了?”7月15日,32岁的外卖员张先生被紧急送往杭州某医院急诊科。经诊断,他因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冰水,导致胃肠道痉挛并诱发轻度热射病。

“高温下人体血管扩张,猛喝冰水会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绞痛。”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朱华栋解释,正确做法是少量多次饮用常温淡盐水,每小时补水不超过1000毫升,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误区二:穿长袖“捂汗”防晒——反而增加中暑风险

“我以为穿长袖能防晒,结果差点晕倒在工地。”45岁的建筑工人李师傅展示着自己被汗水浸透的衣衫。他听从工友建议,高温天穿着厚长袖作业,不料因散热不畅导致核心体温飙升至40.2℃,被诊断为劳力性热射病。

“防晒不等于‘捂汗’。”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专家指出,应选择透气性好、浅色系的防晒衣,或佩戴宽边遮阳帽、太阳镜。婴幼儿、老人等体弱人群更需避免长时间包裹,可选用冰丝凉感面料辅助降温。

误区三:藿香正气水“万能解暑”——酒精过敏者慎用

“孩子中暑后喝了藿香正气水,反而呕吐不止。”上海市民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因误用藿香正气水导致不良反应的病例增加,其中儿童占比超三成。

“藿香正气水含40%-50%酒精,高温下服用可能加重脱水,且不适合儿童、孕妇及酒精过敏者。”广州市中医院药剂科主任提醒,中暑后应第一时间转移到阴凉处,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若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切勿自行用药。

误区四:待在室内就安全——密闭空间易发“空调病”

“在家吹空调吹到头痛、腹泻,原来是得了‘空调病’。”28岁的白领陈小姐的案例敲响警钟。专家指出,长期待在低温密闭环境会降低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突然外出时更易中暑。

“建议室内外温差不超过7℃,每2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主任建议,可放置一盆清水或使用加湿器,将空气湿度维持在40%-60%,缓解干燥不适。

科学防暑指南:记住“三要三不要”

针对高温天气,国家卫健委发布防暑指南:

  •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  穿着轻薄透气衣物,佩戴防晒用具;
  •  关注特殊人群(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健康状况;
  • 不要 在高温时段(10:00-16:00)长时间户外活动;
  • 不要 饮用含酒精或高糖饮品;
  • 不要 忽视中暑早期症状(头晕、乏力、口渴)。

“中暑不是‘小毛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国家应急管理部提醒,若出现热痉挛、热衰竭或热射病症状,需立即拨打120,并采用冰敷、扇风等措施降温。这个夏天,让科学防暑成为每个人的“生存技能”,远离误区,平安度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防中暑,几个误区要知道!专家提醒:科学避暑远比“土方法”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