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省高考志愿填报陆续截止,一则“男生636分报考福耀科技大学”的消息引发教育界与社交平台的广泛关注。在多数同分段考生倾向于传统“985”“211”高校时,来自XX省XX市的考生陈昊(化名)以超出本省一本线142分的成绩,将第一志愿锁定为这所尚未正式招生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其选择背后,折射出新一代考生对高等教育模式的重新思考。
高分考生的“非传统”选择:瞄准“智能制造”赛道
“查完成绩后,父母希望我报考XX大学(某知名985高校)的计算机专业,但福耀科大的培养方案更吸引我。”陈昊向记者展示了他整理的志愿对比表:传统高校的专业课程侧重理论推导,而福耀科技大学公布的“智能制造工程”课程体系中,30%的学分要求来自企业实践项目,且与福耀玻璃、西门子等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
该校招生办负责人透露,尽管2024年尚未开启本科招生,但已收到超过2000份高分考生咨询,其中不乏650分以上的考生。“我们采用‘双导师制’,学生需在4年内完成至少3段企业实战课题,毕业设计需解决真实产业问题。”该负责人强调,学校首年仅开放5个专业,均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设计。
家长纠结:新兴大学VS传统名校的“风险博弈”
陈昊的选择最初遭到父母强烈反对。“没有历史积淀、没有保研名额、连校园都没建好,这样的学校能给孩子什么保障?”陈昊母亲坦言,她曾连续三周查阅国内外新型大学发展案例,甚至联系了南方科技大学的在校生家长了解情况。
转折点出现在一场招生说明会上。当听到校长曹德旺承诺“所有学生均有机会参与福耀集团全球研发项目”时,陈昊父亲开始动摇:“我儿子从小喜欢拆装机械,或许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模式更适合他。”最终,全家达成共识:用四年时间验证“产教融合”是否真能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
专家解读: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价值
“高分考生选择新型大学,本质是对‘学历至上’观念的突破。”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福耀科技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成果转化收益反哺教学”等机制,试图破解传统高校“科研与产业脱节”的痛点。但他同时提醒,考生需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首年招生缺乏历史数据参考,课程设置、就业质量等均存在不确定性。”
据教育部公布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指南》,此类高校需满足“生均经费不低于30万元/年”“企业联合课题占比超40%”等硬指标。目前全国仅有8所高校通过试点认证,福耀科技大学是其中唯一由民营企业全资捐建的院校。
学生视角: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陈昊的志愿填报说明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所有人都在挤传统赛道的独木桥时,我想试试另一条路。或许会摔跤,但至少我为热爱努力过。”这种态度在“00后”考生中并非孤例。记者随机采访的10名630分以上考生中,有4人表示会考虑新型大学,其中2人明确提及“看重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我们调研发现,Z世代考生更关注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而非学校标签。”某高考志愿填报平台分析师李阳表示,今年该平台“新兴专业”搜索量同比增长67%,“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关键词位居前列。
社会热议:高等教育多元化路在何方?
陈昊的故事在网络引发热议。网友“科技向善”评论:“当曹德旺们愿意砸钱办教育,总比炒房强。”也有网友担忧:“企业办学是否会过度追求商业利益?”对此,福耀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梅宏院士回应:“学校设立理事会制度,企业仅参与实践环节指导,学术决策权完全独立。”
目前,该校已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签署联合培养协议,首批学生将有机会赴海外完成部分课程。陈昊的父亲感慨:“或许四年后,人们讨论的不再是‘这孩子考了多少分’,而是‘他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
记者手记:
从“考高分选名校”到“选专业看产业”,陈昊们的选择背后,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必然趋势。当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当“产学研用”链条被彻底打通,或许会有更多考生愿意用青春赌一个未知但充满可能的未来。正如曹德旺在招生直播中所说:“教育不是生意,但需要市场思维。我们准备好了,你们敢来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男生高考636分毅然选择福耀科技大学:看重新兴学科前景,愿做“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