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44.2℃高温下,川北医学院本科生“逆天履历”引学术圈“炙烤”争议

2025年7月,当河南多地因44.2℃极端高温频上热搜时,川北医学院一名本科生“学术履历”也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这名2022级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罗某某,因在奖学金评选PPT中宣称“以第一作者在《自然·机器学习》《JAMA内科学》等顶级期刊发表7篇SCI论文”“担任多个顶级期刊审稿人”,被网友质疑“学术造假”“成果注水”。7月17日,川北医学院专项工作组发布通报,揭开这场争议背后的真相。

争议焦点:本科生能否“逆天”?

根据网传PPT内容,罗某某的学术成就堪称“医学天才”:不仅手握7篇顶刊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149,还获得东京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名校录取内诺,并参与北京大学、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机构的合作研究。然而,网友通过期刊官网检索发现,其署名文章多为“评论信”“给编辑的信”等非原创研究类型,与“顶刊论文”的学术分量存在显著差距。例如,在《JAMA内科学》发表的两篇文章标注为“评论和回应”,《胸部肿瘤学杂志》相关文章则为“给编辑的信”,均非直接研究论文。

校方通报:表述不严谨,存在自夸

面对舆论质疑,川北医学院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核查。7月17日的通报显示,罗某某实际发表的7篇论文中,仅3篇为原创研究:包括以第一作者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发表的研究论文1篇、在《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发表的荟萃分析1篇,以及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发表的评论文章1篇(由其带领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其余4篇为学术评论,分别发表于《JAMA内科学》《肿瘤学年鉴》《胸部肿瘤学杂志》,由其组织学生团队完成。此外,罗某某确曾收到《npj Digital Medicine》等期刊审稿邀请,并参与3篇论文审稿,但网友质疑的“顶刊审稿人”表述存在夸大。

校方明确指出,争议源于2024年“昌华奖学金”评选现场展示材料中“成果表述不严谨”,罗某某存在自夸炫耀之嫌,已对其严肃批评教育。

学术生态:本科生科研的边界何在?

这起事件暴露出高校科研评价体系的潜在风险。据公开信息,罗某某在校期间获国家级A类竞赛奖项4项、省级奖项6项,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担任计算机应用协会副会长,其综合能力在同龄人中确实突出。然而,将评论性文章与原创研究混为一谈、用“顶刊审稿人”标签包装履历,反映出部分学生对学术规范的认知偏差。

知乎网友“医学观察者”指出:“本科生参与科研本应鼓励,但将团队成果过度归功于个人,甚至模糊文章类型,既违背学术诚信,也误导公众对科研产出的认知。”川北医学院在通报中承诺,将加强指导、监督和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高温与争议:学术圈的“清醒剂”

当河南高温“烤”裂玻璃、热死大鹅时,这场学术争议也为高校科研管理敲响警钟。在“破五唯”背景下,如何平衡鼓励创新与严守学术底线,如何引导本科生理性看待科研成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校方通报所言:“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学术诚信是科研生命的基石。”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更多“逆天履历”在高温下现形。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44.2℃高温下,川北医学院本科生“逆天履历”引学术圈“炙烤”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