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72岁老人坐石头10秒屁股被烫伤:高温天气“隐形杀手”频现,物表烫伤风险激增

今日(日期),一则“72岁老人因坐石头10秒导致屁股烫伤”新闻引发社会关注。据当事人张大爷(化名)回忆,他在公园散步时因疲惫选择一块裸露的石头休息,不料仅10秒后便感觉臀部剧痛,起身发现皮肤已出现红肿水泡,经诊断为二级烫伤。医生指出,近期连续高温天气下,金属、石材、塑料等物表温度可飙升至70℃以上,极易造成“低温慢烫”或“瞬时灼伤”,公众需提高警惕。

事件还原:10秒接触引发二级烫伤

事发当日下午3时,北京气温达38℃,地表温度超过60℃。张大爷在朝阳公园散步时,见路边一块青灰色石头平整干净,便坐下歇脚。“刚挨上去就烫得跳起来,但已经晚了。”他描述,脱下裤子后发现臀部两侧各有一个硬币大小的水泡,皮肤呈红白色,伴随灼痛感。

急诊医生李伟(化名)表示,张大爷的伤情符合“接触性烫伤”特征:“石头在烈日下暴晒后,表面温度可达70-80℃,远超人体耐受极限(45℃)。即使短暂接触,热量也会迅速穿透表皮,导致真皮层损伤。”目前,张大爷需接受一周的抗感染治疗,并定期换药防止疤痕增生。

高温下的“隐形杀手”:这些物表堪比“铁板烧”

记者走访发现,类似隐患普遍存在:

  • 金属设施:公园长椅、健身器材、共享单车座椅在阳光直射1小时后,温度可突破65℃。实验显示,将生鸡蛋放在暴晒的金属椅面上,3分钟即可凝固;
  • 石材地面:花岗岩、大理石等材质吸热性强,午后表面温度常达70℃以上。某儿童乐园的石头滑梯曾导致一名5岁男孩臀部烫伤;
  • 塑料制品:黑色汽车仪表盘在密闭车内暴晒2小时后,温度可升至95℃,放置的塑料玩具熔化后黏附皮肤,造成化学灼伤。

“很多人低估了物表烫伤的危害。”烧伤科专家王敏指出,“与明火或沸水烫伤不同,物表烫伤初期疼痛感较轻,但损伤更深,恢复期更长,尤其对儿童、老人和糖尿病患者风险更高。”

防护指南:三招避开高温“陷阱”

  1. “五秒法则”测试温度:接触物表前,将手掌心悬停5厘米处感受热辐射。若3秒内感到灼热,切勿直接接触;
  2. 选择隔热材质:随身携带木制或硅胶坐垫,优先使用树荫下的木质长椅;骑行前用湿毛巾擦拭共享单车座椅;
  3. 警惕“反光灼伤”:水面、雪地、玻璃幕墙反射的紫外线可加剧皮肤损伤,户外活动需涂抹防晒霜并佩戴遮阳帽。

气象部门提醒,本周全国多地将持续高温,公众应尽量避免午后外出,及时补充水分,并关注气象台发布的“体感温度”预警。正如张大爷的遭遇所示,高温天气下,危险不仅来自天空,更可能潜伏在脚下——多一分谨慎,才能少一分伤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72岁老人坐石头10秒屁股被烫伤:高温天气“隐形杀手”频现,物表烫伤风险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