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稀土的战略价值与我国的资源优势
稀土被誉为“工业黄金”“新材料之母”,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端领域,具有军民两用属性,是国家战略资源。我国稀土储量、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形成了完整的资源优势和产业链优势。然而,部分国家因无法自主生产提纯稀有金属,为保障国内供应,长期通过非法手段囤积我国稀土,严重威胁我国资源安全与国家利益。
非法窃取手段:隐蔽性与技术性并存
国家安全机关披露,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及其代理人通过以下方式窃取我国稀土:
- 伪报品名,瞒天过海
将高纯度稀土(如镝、铽)伪报为低价值产品(如铁合金、镍粉)或“焊锡膏”“耐火”等普通商品,通过寄递渠道偷运出境。例如,某国承包商通过更换包装、伪造“非中国原产”标签,将稀土转口至其国内。 - 夹带私货,偷梁换柱
将稀土粉末混入瓷砖原料、灌入塑料模特或矿泉水瓶,再以“合金配件”“机械零件”等模糊标签名义偷运。部分案件中,稀土甚至被加工为初级产品,隐藏在其他正常申报的货物中。 - 虚报成分,规避监管
通过虚报含量成分、快递小包多次少量运输、更换运输渠道等方式,非法输送出口管制物项。
国家行动:依法打击,维护安全
国家安全机关掌握确凿证据后,会同有关部门依法采取行动,截断稀土非法出境渠道,有力维护了我国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同时,国家安全机关提醒广大公民:
- 提高警惕:若发现危害关键矿产资源安全的可疑线索(如异常寄递、伪造标签等),请及时通过12339举报电话、网络举报平台(http://www.12339.gov.cn)或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举报。
- 共筑防线: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需全社会共同参与,筑牢钢铁长城。
深层影响:资源博弈与国家安全
稀土窃取事件暴露了部分国家对我国战略资源的觊觎,也凸显了我国在关键矿产领域面临的外部压力。我国依法实施出口管制,既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必要手段,也是对全球资源治理的贡献。此次国安部的行动表明:
- 技术反制升级:我国正通过交易追溯系统等手段,实现对稀土供应链的全链条监管,让非法贸易无处遁形。
- 国际博弈加剧:部分国家试图通过第三国中转、伪装产地等方式绕开管制,但我国已明确表态将严查此类行为,彰显维护资源安全的决心。
结语:守护“工业维生素”,共筑安全屏障
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其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命脉。此次国安部的披露再次敲响警钟: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防范打击渗透破坏活动,才能确保我国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持久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国安部披露:部分国家通过多种非法手段窃取我国稀土,国家安全机关已依法采取行动截断非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