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潍水之畔。7月5日至12日,潍坊学院现代农学院青禾志愿服务队以“科技赋能农业,青春助力振兴”与“传承非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历时七日深入潍坊寿光、高密两地,将课堂所学融入乡村实践,以脚步丈量乡土,用专业服务三农,在潍坊特色产业与文化的沃土中,书写了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青春答卷。
科技耕新:智慧育田铸样板 云端大棚谱新章
7月5日,团队首站走进“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在寿光蔬菜博览会与蔬菜博物馆,师生系统观摩物联网大棚、无土栽培技术及新品种培育成果,见证大数据如何让蔬菜“云端生长”。
下午,团队探访蔬菜小镇与品辰云尚生态农业公司。队员们积极提问,记录技术参数,公司董事长徐晓刚则轻点鼠标远程操控大棚环境:“一台电脑即可完成温湿度调控、病虫害预警,这就是潍坊农业的‘数字大脑’。”志愿者们现场尝试操作简易系统,感受科技便利。
7月6日,在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山东永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队员们深入种质资源库与育种实验室,触摸“农业芯片”研发核心。总经理信国滨讲解智能化育苗流程:“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产业。”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大棚实践,亲手操作智能灌溉、环境监测等设备,亲历“寿光模式”中“从实验室到大田”的科技转化链。
7月7日团队造访冬暖式大棚发源地——三元朱村。退休老干部徐重明动情讲述1989年首创土墙大棚的艰辛:“从第一代到第八代物联网大棚,我们靠技术革新引领全国‘菜篮子’!”村委干部带领队员操作智能设备,详解技术推广至20余省、培训超千名骨干的“潍坊经验”。
红色铸魂:基因深植凝根脉 薪火相传聚合力
7月9日,转战“非遗之乡”高密,志愿队青年们踏上追寻胶东革命烽火的红色之旅,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莫斯科”。在姜庄镇棉花屯村,学院党委书记赵加强讲授专题党课:“红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他结合胶东革命史,号召青年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非遗活化:指尖技艺云端跃 文产融合活水来
7月10日,团队沉浸式探访扑灰年画、剪纸、泥老虎等国家级非遗工坊。扑灰年画的“扑灰起稿”、剪纸的镂空飞花、泥老虎的斑斓彩绘,令队员们叹为观止。他们亲身执剪创作,更创新开启“非遗直播”——由队员担任主播和解说,镜头对准匠人灵巧的双手,抖音平台实时展示泥老虎捏塑、红纸翻飞成画的精妙过程,有效拓宽非遗传播渠道,“让非遗‘活’起来,更要‘火’起来”的愿景照进现实。
7月11日,走进姜庄镇昌盛泥塑工坊,调研“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新型模式,与工坊负责人共同探讨产品包装和线上销售策略。并与姜庄镇党委拍摄泥老虎宣传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非遗+旅游’,我们建成22家省级工坊,泥老虎合作社成了全国典型!”队员们体验泥塑制作,见证非遗IP如何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文旅升级。
乡土育心:红粱沃土蕴乡魂 文学星火助振兴
7月12日,收官日聚焦莫言文学根脉。在莫言故居,团队参观手稿、老照片等文献,访谈村民追溯红高粱与文学的共生关系。“红高粱文化大院不仅是乡土精神的灯塔,更是驱动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
“在潍坊,我们看见科技让农业‘轻装上阵’,文化让乡村‘厚积薄发’!”带队教师刘建辉总结。青禾志愿队以七日躬身实践,主动架起非遗直播的“云桥”,架起浇灌智慧农业的“沃土”,用心守护红色与文学的“乡愁”,生动诠释了潍坊青年以专业所长服务地方发展的使命担当。在这片齐鲁创新热土上,青春正以多元融合之笔,绘就“潍坊范式”的振兴新图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多维赋能乡村振兴,青春执笔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