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千年国宝佛头惊现“测绘局十五人到此”刻字:初判刻于数十年前,修复申请曾遭搁置引文物保护热议

近日,一则关于“千年佛头遭刻字”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位于山西省某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内的一尊唐代石佛头部,被游客发现刻有“测绘局十五人到此”字样,字迹深约2毫米,横跨佛像面部右侧。经文物部门初步鉴定,刻字行为或发生于数十年前,而该佛头此前曾因“技术条件不足”申请修复未获批,事件暴露出的文物保护漏洞与历史遗留问题再度成为焦点。

现场直击:千年佛像“伤痕”触目惊心

涉事佛头为唐代遗存,高约1.5米,雕刻于天然崖壁之上,是当地重要的佛教文化遗迹。据现场游客描述,刻字位于佛像右耳至脸颊区域,字迹虽因风化略显模糊,但仍可辨认“测绘局十五人到此”及日期“197X年X月X日”(具体年份因字迹磨损无法确认)。文物专家指出,此类刻划行为不仅破坏了佛像的历史原真性,更对石质文物表面造成不可逆损伤,“相当于在千年古画上涂鸦”。

当地文物保护单位负责人表示,该佛头早在2018年巡查中即被发现存在刻字,但因“当时技术手段有限,且担心二次修复造成更大破坏”,修复申请未获上级部门批准。此后,佛像仅被加装简易围栏,未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历史溯源:测绘刻字或为特殊时期“留痕”

针对刻字来源,山西省文物局成立专项调查组。初步分析认为,字迹风格与20世纪70年代公文用字特征吻合,推测为某测绘单位工作人员所为。有文史研究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部分地区曾组织文物普查与测绘工作,个别人员可能因“到此一游”心态或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在古迹上留下痕迹。“这一行为虽属历史遗留问题,但暴露出当时文物保护制度的缺失。”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李明说。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佛头所在区域在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相关保护标识直至2000年后才逐步完善。当地村民回忆,过去数十年间,曾多次目睹游客攀爬佛像、触摸刻字,甚至有人试图“拓印”留念,管理方因人力有限难以有效制止。

修复争议:技术瓶颈与资金缺口待解

目前,文物部门已委托专业机构制定修复方案。据介绍,修复需采用激光清洗、矿物颜料补全等无损技术,预计耗资超百万元,且存在“修复痕迹与原作不协调”的风险。山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此前未批准修复,既是出于技术审慎,也受限于地方财政压力。”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公众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持续升温。截至发稿,某公益平台已发起“守护千年佛光”众筹项目,短短24小时筹得善款超50万元;法律界人士则呼吁完善《文物保护法》,对破坏古迹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每一处刻痕都是文明的伤疤。”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此次事件为全国文物保护敲响警钟,“既要追溯历史责任,更要着眼当下: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监测能力,通过社会共治填补管理盲区,才能让千年文明真正‘活’下去、传下去。”

目前,涉事佛头已暂停对外开放,修复方案与责任认定工作正在推进中。这尊历经千年风雨的佛像,能否在现代文明的守护下重现庄严,成为公众拭目以待的焦点。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千年国宝佛头惊现“测绘局十五人到此”刻字:初判刻于数十年前,修复申请曾遭搁置引文物保护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