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习语丨改革为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民生温度与时代答卷

“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立场与价值取向。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从教育公平到医疗普惠,从老旧小区改造到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中国的改革画卷正以“人民至上”为底色徐徐展开,书写着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的壮丽篇章。

改革之根:以人民需求锚定方向

改革的生命力在于回应人民关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精准发力:

  • 医疗领域,通过药品集中采购、医保目录动态调整等举措,让抗癌药等高价药价格降幅超5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14亿人口实现“病有所医”;
  • 教育领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达到“20条底线”要求,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覆盖中西部22个省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基不断夯实;
  • 住房领域,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过去五年,全国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近900万套(间),帮助超2000万新市民、青年人实现“安居梦”。

“改革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要解决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仅2023年,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惠及居民897万户,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等“微改造”让“老居民”享受“新生活”。

改革之力:以人民参与凝聚共识

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从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到自贸试验区创新,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良性互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成为改革破局的关键力量:

  • 在浙江义乌,市场主体通过“浙里办”APP可一键办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等200余项业务,改革经验已推广至全国;
  • 在四川成都,市民通过“人民建议征集”平台提出的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案,被纳入《成都市既有住宅自主增设电梯管理条例》,推动全市完成电梯加装超5000部;
  • 在贵州毕节,村民通过“院坝会”“田坎会”参与乡村治理规划,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如今变身“乡村振兴示范点”。

“改革需要‘自上而下’的引领,更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中央党校教授王满传指出,群众的首创精神正转化为制度优势,仅2023年全国新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就达32个,让“民意直通车”开进寻常百姓家。

改革之志:以人民满意检验成效

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尺,是人民的获得感。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万元增至2023年的3.92万元,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6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2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改革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擘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蓝图: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一项项民生工程正化作千家万户的幸福账单。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中国改革的每一步都镌刻着“人民至上”的初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这条以人民为名的改革之路,必将通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习语丨改革为人民: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的民生温度与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