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云川网

青春笔触绘矿山: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在文家坝的实践答卷

本报7月17日(作者  罗朝琨、李得刚、马江涛、)在贵州高原褶皱深处,文家坝煤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编外安全员”。来自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的“黔炭π·智矿探索队”三下乡实践队,以脚步丈量责任,用专业赋能基层,在矿区的生产一线与生活角落,展开了一场浸润汗水与智慧的青春实践,为矿山安全发展与民生关怀注入了新的活力。

图为实践队到达文家坝煤矿公司罗朝琨供图

绿色转型:解码矿井水的“新生”

实践队首站深入文家坝煤矿污水处理厂核心区域。在技术人员的详尽讲解下,青年学子们系统观摩了矿井水从“乌黑浑浊”到“清澈达标”的全链条处理工艺。他们聚焦絮凝沉淀、深度过滤、反渗透等关键技术环节,认真记录水质指标的实时变化。指尖触及出水口汩汩清流,学子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矿山生态修复的关键支撑,见证了资源型企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坚定步伐。这座现代化的水处理设施,已成为矿山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鲜明注脚。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调研文家坝煤矿污水处理厂罗朝琨供图

地灾防范:构筑安全的“地质前哨”

矿山安全,地质先行。实践队成员发挥地矿学科优势,携带专业设备,在矿区及周边关键区域开展地质安全巡查。他们严谨监测边坡位移迹象,细致排查潜在地质灾害风险点,运用专业软件分析数据,形成初步巡查报告。烈日炙烤下,年轻的身影跋涉于沟壑山梁,汗水浸透工装,每一个精准的测量数据、每一处详实的风险记录,都是为矿工兄弟生命安全和矿区生产稳定筑起的一道科学防线,彰显了知识服务一线的务实担当 。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负责煤矿周边地质巡查灾害人员进行巡查罗朝琨供图

情暖矿工:铺就民生的“连心路”

心系矿工冷暖,实践队专程走访慰问矿区困难职工家庭。他们不仅送去了生活必需品,更俯下身子倾听诉求。在几户职工家属院,一场自发的环境整治悄然展开:清理房前屋后积存杂物,铲除道路两旁丛生杂草,挥锹填补坑洼路面,夯实路基。一条原本泥泞难行的小路,在青年们的劳作下变得平整通畅。“娃娃们干得实在!”职工家属的赞许,道出了这条“连心路”承载的深情厚谊。这既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更是青年学子与矿工群体心手相连的生动见证。

图为实践队对受访家庭进行温暖慰问罗朝琨供图

图为实践队员为受访家庭修缮道路罗朝琨供图

安全筑基:点亮千米井巷的“知识明灯”

安全是矿山的生命线。实践队成员将安全知识宣教阵地前移至矿工下井前的班前会现场。实践队老师结合专业所学,精心编写宣讲材料,将《煤矿安全手册》中的关键规程、风险辨识要点、应急处置措施,转化为矿工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安全锦囊”。宣讲聚焦井下瓦斯防范、顶板管理、避灾路线等核心内容,语言通俗,案例鲜活。矿工们专注的眼神、不时的点头与互动,传递出对安全知识的渴求与认同。青年学子以知识为炬,努力照亮矿工们千米井巷下的平安归途。

图为实践队指导老师发放自制安全手册

实践有期,情谊长存。当青年学子告别文家坝,带走的不仅是黝黑的肤色和沉甸甸的调研报告,更有一份融入血脉的矿山情怀与责任担当。污水处理厂奔涌的清流,地质图上精准的标注,困难职工门前平坦的小路,班前会上矿工专注的神情——都已成为青春在基层淬炼的深刻印记。

这是一次知行合一的生动实践。文家坝煤矿的厚重土地,见证了新时代大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地方发展的具体行动。他们以实干诠释责任,用奉献书写青春,在助力矿山安全发展、推动绿色转型、服务基层民生的广阔舞台上,交出了一份充满时代温度与专业厚度的优秀答卷。这份从地心深处升腾而起的青春力量,必将汇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作者:罗朝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手机云川网 » 青春笔触绘矿山:大学生三下乡团队在文家坝的实践答卷